2022-04-28
時令主廚

春季時令主廚:台灣黑白牛蒡的美味

糖果廚房莊雅閔老師

春季時令主廚:在地牛蒡的美味


每天,我們都要和食物打交道好幾回,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,早餐喝豆漿的黃豆、吃麵包的小麥是搭船?還是從台灣島上的土裡來?在注重食品安全、環境保護的趨勢下,開始推廣以「吃在地、吃當季」原則的綠色飲食,在地、當令食材,從產地直送餐桌的距離最短,平價、美味,農藥殘留量也相對較低,能為你省下荷包又能兼顧健康。而在地食材更沒有基改作物的安全疑慮,不用擔心有潛藏的健康危害。 



從產地到餐桌的食物鏈過程,不論是葷素,我們每一次進食都是領受無數生命莫大的恩典,每一口食物都是由無數生命餵養而來的。而諷刺的是全球有 1/3 食物遭到浪費或損壞,總量達 13 億公噸,造成大量經濟損失和龐大的環境成本,引起各國社會的關注。有研究團隊推算,台灣一年糧食總損耗至少 373 萬噸,相當於全台每人平均年損耗 158 公斤,大約每個台灣人每天浪費 1 個便當的食物,我們也漸漸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。氣候變遷及暖化對人類生存造成的重大衝擊,近年來食安問題持續發酵,大家逐漸正視從產地到餐桌的生產過程,疫情反而讓大家調整了生活步調,也讓人了解生活中的綠飲食意義。「一天三餐,每個人每天都有三次改善健康、改變地球的機會和力量,」國際保育專家珍古德博士的這句話,就是在指引我們好好吃飯,不但可守護自己的健康,也可守護台灣的糧食和土地。這改變的力量,就從你我的餐桌開始!




每年的3到4月,正是台灣牛蒡的採收時節。屏東歸來地區是台灣最早且最主要的牛蒡栽培地區之一,始自日據時代即有種植記錄,當時日本人只採收屏東歸來所種植的牛蒡送回日本食用,在地有機種植的是來自日本的柳川品種(黑牛蒡),俗稱「土牛蒡」,一般牛蒡四個月可收成,而有機牛蒡長達六個月。台南佳里地區在民國80年代一度成為臺灣牛蒡產量最高的區域,種植面積曾達150公頃以上,屬於砂質壤土,與屏東歸來種出的(黑牛蒡)香氣各有特色,主要分布在較南部的塭內地區,包含龍安、蚶寮、通興三個里。目前耕作除了柳川(黑皮)外,還有俗稱「黃金牛蒡」的白肌品種(白牛蒡)。




牛蒡含有豐富的纖維、鉀、鎂、鐵、葉酸,對身體益處良多。不論燉湯或是涼拌、都是餐桌上的好料理。這也是台灣在地就吃得到的食材,不但新鮮,還可以減少食物運輸的碳排放!


另外跟大家分享一則料理牛蒡的小祕密,也就是在調理時不用削皮,只需用乾淨的菜瓜布或布料加水輕輕將表皮泥土刷掉即可,牛蒡表皮含有豐富的綠原酸(Chlorogenic acid),可以促進胃液分泌、增加胃腸蠕動以及幫助胃黏膜修復。料理時因牛蒡本身的礦物質成分容易氧化、褐化,因此可以將牛蒡切片或切絲後先用清水浸過再料理,這樣煮湯或料理後湯汁較為清澈。


徵稿資訊

本平台旨在傳播多元的惜食觀點或紀錄,您上傳的內容應請務必確認均為您本人所拍攝或製作,並無侵害他人權利(包括但不限於智慧財產權、人格權、肖像權及隱私權等)或違反法令之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