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.12.27
惜食趨勢

從農場到餐桌,減少食物浪費

從農場到餐桌,減少食物浪費

從農場到餐桌,減少食物浪費

目前全球每天有八億人在挨餓,但人類浪費掉的食物卻有30~40%。如果人口和經濟成長的速度按照目前步調,到了2050年,全世界一年就需生產5300萬公噸的食物,這代表需要在未來30年中,把4億4200萬公頃的森林和草原開墾為農地,這個面積比整個印度還要大上許多。

食物需求增加也會在接下來30年中多排放800億公噸的二氧化碳到大氣中,相當於美國經濟活動2019年排碳量的15倍。浪費的食物所生產的溫室氣體約佔目前全世界排放量的8%。有另一條路可行。我們團隊隸屬「反轉暖化計畫」(Project Drawdown)這個國際研究與交流組織,窮盡現有的技術和作為集結成一套辦法,能大幅減少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,同時讓社會與經濟永續再生。我們分析了76種方法,減少食物浪費是達成這項目標的首要五種方法之一。

基本上只要調整食物的生產與消費方式,就能在維持現有農牧土地面積的情況下,一直到2050年,都能讓全世界的人類享有健康且營養的飲食。減少浪費食物便能增加食物,加上其他更好的食物生產方式,可保留住大量森林,同時也節約許多能源、水、肥料、人力和其他資源。減少浪費食物的方式,就在從農場到餐桌的每一個環節中。

人類栽種作物、飼養牲畜禽類,把農產品加工並包裝,而包裝材料來自工廠,運送至各地所使用的運輸工具都會排放溫室氣體。食物運抵市場和餐廳後,需保存在冰箱,這些冰箱使用強大的溫室氣體氫氟碳化物(hydrofluorocarbon)做為冷媒。消費者購買的份量多於吃下肚的份量,在較富裕的社會中更是如此。在高收入國家,餐廳和家庭中會使用耗能的爐子與烤箱;在開發中國家,數十億人用生質燃料,以火爐烹煮,產生有害健康的黑煙。在產生這些廢棄物後,能夠端上消費者餐桌的食物,還有許多最後會倒入垃圾桶中。

垃圾通常由使用化石燃料的卡車運到垃圾掩埋場,掩埋的垃圾會分解,同時產生強力的溫室氣體甲烷。把吃剩的千層麵丟掉所產生的溫室氣體,比在農場中直接處理掉腐爛的番茄來得多。我們應該有更好的方式。


減少食紋


在反轉暖化計畫中,我們從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(FAO)和其他機構取得資料,建立一個精細的食物生產與消費系統模型。這個模型納入了過去幾十年來的人口成長趨勢,以及每個人食量增加與肉食增加幅度(特別是在開發中國家)。根據我們的計算,更健康的飲食與更永續的食物生產過程,會降低「食紋」(foodprint):減少浪費、碳排放,創造更乾淨的環境。如果全世界一半的人口,每天攝取的熱量為能維持健康的2300大卡,其中主要來自於植物,並採用已證明能在供應過程減少浪費的方法,那麼食物浪費的程度可從40%減少到20%,幅度可觀。如果我們的野心更大,希望全人類都採用相同方式,那麼食物浪費的程度可以減少到只有10%。

節省大量食物的方法之一是改變最根本的習慣。在已開發國家,每個人每天如果攝取2300大卡食物,而不是現在的3000大卡,就能減少浪費。在開發中國家,熱量與蛋白質攝取量需要提高,才能維持適當的營養,這時整個食物供給系統衍生的浪費會增加。但總的來說,如果地球上每個人都改變:吃健康且富含植物的飲食(並不一定要成為素食者),在接下來30年中便可省下1億6600萬公噸的食物。回饋作用會經由供應鏈傳遞,增加作物的產量,減少動物性食物的產量。

調整食物的生產與消費方式以減少浪費,也有助於環保。穀物、蔬菜、魚類、肉類與乳製品等食物,對於環境造成的衝擊並不相同。平均而言,栽培並採收一公斤番茄會排放0.35公斤二氧化碳,產生等量的牛肉平均要排放36公斤二氧化碳。

把整個供應鏈都納入考量,動物性食物生產過程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,是植物性食物生產過程的10~50倍。除此之外,工業化農業生產過程中,會大面積栽培單一作物、過度翻動土壤、使用許多合成肥料與農藥,這些都會造成土壤流失並產生大量溫室氣體。田野中的農產品依然會因為害蟲與疾病而受損,儲存時有些會腐爛。吃這些農產品與草料的牲畜禽類也會產生排放量。

生態農業使用的病蟲害防治措施,例如在一片土地上種植不同作物、小規模作物輪種,能抑制害蟲與雜草,減少農損。森林放牧法(silvopasture)則是在放牧地中種植樹木,改善動物性食物的品質與產量:同一塊土地上飼養的動物較少,但產出的食物比較多,如此都會減少資源消耗與農損。

再生農業方法能夠讓產量增加5~35%,保護土壤同時從大氣中回收更多二氧化碳,不使用人造肥料而採用堆肥與糞便,因此淘汰的食物可回收做為天然肥料,或是放入厭氧消化槽(anaerobic digestor)中產生生物燃氣供農場使用,許多農場都需改用這些環保方式。


成為解決問題的消費者


在低收入國家,大部份食物在還沒有抵達市場前就損失了。改善農民與食物生產者的教育並增加專業訓練,配合先進科技,浪費食物的程度能降到最低。舉例來說,在印度的賈坎德邦(Jharkhand),由聯合國發展計畫與環境署帶領設置了利用太陽能運作的冷藏設施,讓農民能儲存蔬菜、水果和其他容易壞的農產品,而不需犧牲品質。在非洲,國際農業研究中心聯合會(CGIAR)推動在地農民的訓練計畫,教他們在氣候變遷衝擊的狀況下,種植耐旱與高產量的作物,這些作物不需翻土便可栽種,能減少土壤流失。

在高收入與中等收入國家,食物大部份是在供應鏈(市場與家庭)的末端浪費的,消費者能做的是反省購買食物的品項與方式,一開始就要有意識地決定只買想吃的食物,並且吃下買到的食物。適量儲存易腐壞的食物和其他食品,購入適當份量以減少浪費。如果某一餐煮的份量太多,剩菜要存放好以免腐敗,或是分享給鄰居加強社區凝聚力。

文化上也需要更大的改變。2014年法國連鎖超級市場英特馬詩(Intermarche)發起了「不美觀蔬果」(inglorious fruits and vegetables)計畫,目標是改變大眾對於不美觀食物的態度。在超級市場所採買的蔬菜水果,顏色和形狀上往往要符合文化中理想的狀況。可食用的新鮮蔬菜與水果產品中,約有四成並不符合,在出農場大門前就被淘汰了。

英特馬詩超市中設置特定區域販售這類蔬菜水果,並且進行全國行銷活動,讓不美觀蔬菜也能上市。有些零售商更積極,丹麥超級市場WeFood所有陳列的蔬果都是本來要送去掩埋場的蔬果。位於美國匹茲堡的非營利組織412 Food Rescue會免費分送本來要丟棄的營養食物,只是因為有瑕疵、保存期限將至(例如當日過期麵包)和標示不明。

在減少食物浪費上,批發商、零售商和餐廳也是重要角色,他們能夠要求供應商多採購當地再生農場的食物。食物上有標準化的銷售與保存期限,讓商店經理知道什麼時候進行折扣促銷商品,消費者也能清楚何時需吃完食物。餐廳經營者可減少菜單中品項、但增加份量大小的變化,同時鼓勵食客把剩菜帶回家。有供應員工餐食的政府組織與公司也能出一份力。美國政府的餐廳供應200萬人的餐點,想像一下這些餐廳的經理選擇提供富含植物的伙食,並採購再生農產品供應商的不美觀蔬果,這會有多美好。消費者可上網找出執行這種政策的餐廳。

不論我們多用心,在供應鏈中免不了還是會浪費掉一些食物。比起垃圾掩埋場,丟入厭氧消化槽和堆肥區還比較好,它能夠產生電力或是讓土壤肥沃。美國有八個州已立法規定有機廢棄物不應丟到垃圾掩埋場,以減少可能的甲烷排放。反轉暖化計畫最新的分析指出,如果全世界都採用這樣的方法,在未來30年可以讓溫室氣體排放減少140億公噸。

當各種解決方案同時進行並持續下去時,這些方法整體能讓我們消除飢餓,並讓全世界人類吃得更營養與健康,同時有足夠農耕地栽培非糧食作物,例如用於生物塑膠、隔熱材料與生物燃料的有機原料。改造食物供應鏈和調整飲食習慣,無法一蹴可及。我們最基本的任務就是盡量成為「解決問題的人」,一起為全人類省下1/3的食物。


文章出處:科學人雜誌

文章連結:https://sa.ylib.com/MagArticle.aspx?id=5264

圖片出處:https://pixabay.com/photos/produce-grocery-store-shelf-2472015/

徵稿資訊

本平台旨在傳播多元的惜食觀點或紀錄,您上傳的內容應請務必確認均為您本人所拍攝或製作,並無侵害他人權利(包括但不限於智慧財產權、人格權、肖像權及隱私權等)或違反法令之情事。